
疏通城市“經絡” 打造公共交通 應用科技手段 嘉興多管齊下打造“治堵”新模式
來源《嘉興日報》 記者康行遠 通訊員 俞忠華 陳麗聰
交通擁堵,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為現代城市的一個通病。為了讓百姓出行更便捷,嘉興市多年來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堵工作,特別是2013年以來,市區堅持公交優先、引導市民綠色出行,不斷完善路網、強化交通管理,并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進行科技化治堵,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治堵工作成效逐步顯現。
疏通城市“經絡”緩解交通壓力
昨天,三水灣區域的東塔路上仍有一些護欄,幾臺機械正在對部分路面進行鋪設作業,道路西側的非機動車道已全線貫通,即將投入使用,過往車輛都減速慢行。“由于道路在施工,人氣受到了影響,生意減少了很多。”昨天,三水肉莊的店主吳紀林告訴記者,雖然近一個月時間各種肉品銷量大幅減少,他還是很支持道路改造的,“道路順暢了,肯定是好事,希望以后生意更興旺。”
桂苑小區的居民陳鈺麒每隔三五天就會對三水灣片區交通綜合整治的進展情況拍照留念。“三水灣堵了這么多年,這次整改,我們附近的老居民都很高興,我要把這個區域的整改前后變化做一個記錄留念。”陳鈺麒說。
據悉,三水灣區域交通混亂擁堵,已經嚴重影響到周邊居民生活。今年市政府將三水灣區域交通綜合整治工作列入了民生實事項目,今年9月底整治工程正式動工,整治改造范圍包括東塔路、涇水路部分路段以及兩個交叉口的改造、公交站點改造、交通設施完善等。
記者了解到,近三年來,市區新建改建城市道路51條(含14條“斷頭路”打通項目),完成45.84公里,并完成了11個道路交叉口堵點改造。“道路建設是治理交通擁堵工作的基礎。建設快速路,打通‘斷頭路’,可以不斷延伸拓展城市路網,疏通城市‘經絡’,緩解交通壓力。”市治堵辦專職副主任劉自冉介紹,除了上述51條道路,目前正在施工中的由拳路即將通車,這些道路通車后城市路網更趨科學合理,城市道路的承載力大大提升,將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高效便捷公共交通助力“治堵”
公交線網的優化改造,公共自行車網絡的全覆蓋,讓家住凌公塘路附近的程女士改變了出行方式。“以前上下班開車,現在選擇公共交通,不會遭遇堵車,還省下了一大筆油費。”程女士已經成了綠色出行的鐵桿“粉絲”。
記者了解到,從2011年起,市區先后建立公共自行車網點300多個,投入公共自行車10300輛,基本實現市區全覆蓋。今年為了滿足市民需求,公共自行車租還車營運時間延長至24小時。隨著服務網點的增多,加上我市開展交通“258”行動的大力宣傳,市交通運輸局等市直機關領導、干部率先踐行,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綠色出行,并日漸成為一種時尚,鑄就了禾城一道亮麗風景線。
家在洪合鎮的姜奎從今年7月份開始,由開車改為乘公交車上下班了。“之前開車主要是因為晚上經常加班,現在夜班車開通后,上下班很方便了。”姜奎稱,他就在江南摩爾附近上班,晚上乘651路夜班車回家很便捷。
隨著公交線網不斷優化,加上市本級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城鄉夜班公交全覆蓋,往返于嘉興市區及各鎮(街道)的“上班族”,有不少成了“公交族”。“治堵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打造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擔率。”劉自冉介紹說,近3年來,市區公交車輛增加了159輛,客運量增加了527.1萬人次,港灣式停靠站(點)增加了659個,調整優化公交線路176條次,分擔率從9.5%增加到13.6%。
插上互聯網“翅膀”治堵吹來“科技風”
每天臨近下班,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汪先生有一個習慣:在電腦上打開嘉興市交通運行指數檢測平臺,查看各條道路的交通暢通情況,從而決定自己的行車路線。據了解,該平臺主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出入城道路的交通狀況進行實時監測、評價及對外發布,為公眾出行提供服務,輔助行業管理決策。
在大數據時代,這只是政府部門順應潮流,運用“互聯網+”思維,利用信息技術來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讓百姓享受到更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記者了解到,為了加強交通秩序管理,從2013年以來,我市交警部門在交通科技投入資金達1.37億元,初步構建了以交通指揮控制中心為龍頭的交通科技管理主框架。目前,市區全面實施信號燈智能化改造,基本實現信號燈智能化控制全覆蓋。另外,市區已建立起“智慧交管”網絡,搭建四大平臺和十三大系統,逐步形成“智慧交管”主架構。
此外,嘉興已基本建成集市區道路停車收費、清結算、誘導服務、信息發布和停車監督管理等為一體的市區道路停車收費與誘導服務系統平臺,一期工程已完成700個地感的安裝、1159個停車位的地理信息編碼作業和34處收費實行POS機作業。目前,二期工程已獲批復,將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新增2000個道路停車位。